Published on

试着拆解一下得到APP背后的需求逻辑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浩森 Hansen
    Twitter

我是得到8年老用户了,一直很喜欢罗振宇,他的节目不仅风趣幽默,而且知识密度高,启发性很强。罗胖个人脚踏实地的做事方式我也很喜欢。

但不管怎么说,得到的母公司“思维造物”作为一家商业企业,需要挣钱,所以得到也是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产品。

最近在和朋友聊天,刚好就聊到了得到这个产品,也顺便拆解了一下它背后的底层需求逻辑。

这篇文章就记录一下我们拆解的过程。

首先,罗胖从 2012 年开始做长视频脱口秀。我在读本科时就非常喜欢他的“罗辑思维”系列视频。每周一期,每期一小时,发表在优酷上。

这样的内容他做了五年,大约在 2017 年时。罗胖已积累了大量的粉丝,然后他创立了得到,直到现在。

毫无疑问,这个APP是挺成功的。罗胖用“终身学习”这个口号,十年如一日地输出知识产品,收获了一大群粉丝,也影响了许多人,其中也包括我。

然而,一般来说,知识类自媒体想要变现其实是挺不容易的。

因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,学习知识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,而对于一个产品来讲,需求层次越高级意味着需求越“软”,越可能是伪需求。

通俗点说,人不吃饭可是会翘辫子的,但是少学点知识,总不影响活着吧。

那为什么得到会成功呢?

我认为,在产品需求洞察上,罗胖在早期就做对了一件事,就是:需求的下沉

很多人说罗胖是在“贩卖焦虑”,这个说法很有意思、也很有道理。

循着这个线索往下挖,就会发现实际上他把“终身学习”这件事情,从自我实现的高层需求,推进到了“安全需求”

简单说,就是:你如果再不学习,你就会被时代落下,你的工作就保不住了

对的,你“不安全”了

人一旦焦虑,就会想办法解决,脱离当前的困境。于是,当你看到得到上提供的所谓“提升认知来加强职场竞争力”的课程,你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。

所以,你别看罗胖在视频里每天笑呵呵的,一副可爱的样子。但当你打开得到 APP 的首页,一股焦虑的情绪就会扑面而来。

用这种方式,罗胖完成了从流量的变现。

所以你看,罗胖自己现在还在不停做新的产品:《文明之旅》、《跨年演讲》等,但都是免费的。

因为他自己也清楚,这些产品本身只是个引流品,用于打造他自身的 IP,同时也是“焦虑的发生器”,而真正的解决方案都在APP里

当你前往 APP 体验到焦虑并完成付费之后,才算真正完成了产品的商业闭环。

而我们看到,在产品设计时,“需求下沉”是其中关键的一步。

以上,是我和朋友在聊天时候的一些感触,仅此记录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